成果产生的背景
 
成果产生的背景
成果产生的背景
2014-02-11 14:07  

1 “卓越计划”与实践教学改革

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以下简称“卓越计划”)是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高等教育重大改革计划,其核心是为了培养能够支撑我国产业发展、具有创新能力和国际竞争能力的工程技术人才,以适应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的发展。

“卓越计划”具有三个特点:一是行业企业深度参与培养过程;二是学校按通用标准和行业标准培养工程人才;三是强化培养学生的工程能力和创新能力。

“卓越计划”中工程技术人才有本科工程型、硕士工程型、博士工程型三种,本科学生和硕士研究生的工程实践时间累计均要达到一年以上。因此,研究与建设适应“卓越计划”的、体现学校定位与特色的、符合通用标准和行业标准的实践教育基地具有重要的意义。

2010年6月长安大学被批准为教育部首批61所“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实施高校。目前国家正在推动在企业建设国家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如何将其与学校的工程实践训练中心、创新实验室的功能进行有机的连接,充分发挥各自的优势,系统的培养学生的工程能力和创新能力,是本研究成果的主要内容。

2 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1)发达工业国家以企业和学校联合培养为主要形式,强调以实际工程项目带动下的实践教学模式。美国辛辛那提大学、加拿大的滑铁卢大学、德国应用科学大学等采用“产学”合作教育模式,即组织学生参加企业实际工作,然后再回到学校课堂学习理论与方法。通过理论学习与工作实践相结合,实现学校与社会的结合,提高人才综合素质的培养。其出发点是适应社会经济发展需要,培养企业需要的人才,使毕业学生在人才市场及工作过程中具有更大的竞争优势。

美国的富兰克林·W·欧林工学院(Franklin.W.OlinCollegeofEngineering)在专业实践教学中充分体现了关注学生跨学科思维的培养,构建了跨学科培养的基本框架。例如在一年级基础教学中会让学生在令人着迷的机械和电气项目背景和例子中学习微分方程,改变学生不了解为什么学习,是一种兴趣引导下的主动探索式学习模式。这样的模式能够让学生看到不同知识领域之间的联系和如何利用科学知识解决实践中的工程问题。

(2)国内工程教育以加强实践教学为主要特征,以创新实习实践区为载体。2007年,教育部、财政部在全国开展了工程教育改革试点,在10所高校进行了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建设项目。同济大学提出了《同济大学创新型工程科技人才培养研究》报告,浙江大学、西南交通大学、 天津大学开办了土木工程“创新设计实验班”、“茅以升班”、“詹天佑班”,同时,很多专家学者发表了相关论文、著作。这些研究、实践成果均结合专业特点和本校实际,针对性强。比较共性的是要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改善教师工程背景,加强实践教学。目前针对存在的问题也做了许多有益的探索实践,不足的是探索实践不够深入、系统、具体,还没有真正形成一套可推广的模式。

(3)对比分析国内外研究现状。国外一流大学都非常重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对实践教学的要求较高,学校规定的实践教学内容较多,效果比较理想。欧美国家的大学课程中,实践教学所占比重一般都明显高于我国的大学。以美国的大学为例,美国大学课程计划中的实践教学比例均在 30%以上,而我国大学这一比例都在 20%左右,相差很大。

3 本研究成果的意义

由实践教学的定义可以看出,实践教学是使学生加深所学理论知识,锻炼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能力,使学生熟悉实际工作场景和了解实际操作规程,对学生了解实际生产、社会工作以及工作的管理方式等具有重要意义。实践教育基地能最大限度地满足并实现社会对全面素质、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人才培养要求。

实践教育不仅能使学生增长经验、把学到的知识与社会需求对接,而且能够触动学生心灵,使其产生开拓创新的激情。经过实践历练的学生拥有的是活的能力,而非死的知识,正所谓“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自国家提出实施“卓越计划”开展工程教育改革以来,各高等院校都在积极转变高等工程教育教学观念,探索与实践适合创新型工程师的培养体系和模式。工程实践教学改革已成为高等院校乃至企业各界的共识。

为满足未来社会的需要、培养科技创新型专业人才,必须对高校实践教学模式进行改革。而实践教学改革中应该特别重视专业实习教学改革创新和实习基地建设。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加强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的培养,加强专业实习教学基地建设和管理,为社会培养“新一代”具有工程意识、工程素质和工程实践能力的创新型卓越工程人才提供良好的实践环境,进一步推动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培养未来工程界的领军人物。

本教学成果的完成,为加强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的培养,加强实践教育基地建设和管理,改变目前高等学校人才培养过程中实习教学环节薄弱,学生动手技能不强的现状,改变灌输式的教学方法,推广研究性学习和个性化培养的教学方式,形成创新教育的氛围,进一步推动高等教育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具有重要应用价值。

关闭窗口